Penglai Mythology
蓬莱传说
web support-Asia Youth Media
we operate in palo alto CA and
Singapore
ph: 65-96623201
fax: 65-64652558
alt: 65-96539476
mail
夏人是崇蛇的伏羲女娲族后代,光是看禹的名字就知道:“禹”是“虫”上面多了一横,下面加了两条腿;有腿,表示是人不是蛇,但上面一横什么意思?我们再看“夏”字:下面是交叉的腿,上面也是一横,可见这有某种意义同夏族一个特征有关:夏人习俗束发,卷起头发后用一根发针穿过固定。束发和披发是华夏同蛮夷的分别。孔子被问管仲是否仁时回答“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说齐称霸尊王攘夷,让周文化避免了退步回去野蛮日子,也由此看到束发习俗的重要性。
“夏”字包含了“目”字,这个目是竖的。《楚辞·大招》有“豕首纵目,被发鬤只。”《庄子·天地》:夫子无意于横目之民乎,可见古代有纵目人横目人的区别。《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山海经·海内南经》:“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楚辞招魂篇:“雕題黑齒“;“题“是额头(页是头,所以顾是鸟头;顺便指出“页”繁体也是纵目上面有一横),雕題是在额头刺青刻了一个族徽。山海经提到开题国,也是同一意思
夏人额头上刻的族徽就是一个竖目,这是“题目“的古意。这个远古习俗现在还保留在
四川白马藏拜祖先曹盖用的面具上.《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是大禹的父亲,所以白马藏正是保留了夏人极古老的服饰。
额头有个竖目在远古十分普遍。二郎神杨戬,蚕神马明王,佛教的大黑天神,印度教的湿婆等都有这个标志 现在印度妇女额头吉祥痣也是一变种. 这种普遍性只能够用“古族
常用的装饰“ 来解释。夏族的创立早于大禹,因为传说高辛两个儿子不和所以被封在相隔很远的商地和夏墟以避免纠纷,所以那时已经有夏族。大禹成为涂山族女婿开创了夏在东方的支族而已
考古队伍在河南和山西南部发现大批约4000年前的遗址,就是大致是夏朝的年代,有一致性的青铜文化特征,因最初发现在郑州附近二里头村所以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并普遍认为是夏王朝遗留的,因为几个遗址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我对这个看法有所保留,这是因为一些零星的有关商汤扩张土地的历史记载。
考古队伍也在河北发现另一青铜文化认为是先商文化。由此判断,商族是从北方向西南扩张的。但是各种文献都说汤先征葛,就是黄河南岸的河南宁陵,再征温韦顾就是黄河北岸的焦作滑县原阳,然后征昆吾就是近山东的河南濮阳,再到有洛氏明显在洛阳一带。所以他的扩张是起初由南向北的再向东西伸展,起点应该是葛南边的商丘,时间很早在夏桀父亲帝发后期28-31年,而且他似乎是得到夏王默许的,甚至汤可能像周文王父亲季历那样是方伯负责征伐周围各部族,所以商扩张多年都不怕夏王朝反对,到了夏桀后期才有桀同汤在有戎之墟大战,失败后奔走南巢的事件。
很明显二里头宫殿属于爱盖房子的有洛氏。《逸周书·史记解》: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但有洛氏灭亡同夏灭亡是两件不同的事。《竹书纪年》:桀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过了十年后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汤攻占昆吾即河南濮阳然后攻桀可见桀那时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旧书以为陑在山西永济,而近年来根据出土文献《容成氏》记载及学者考证,陑就是仍任即山东济宁; 陑仍任等字在上古都读音相近,大战鸣条地点是在开封陈留。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可见舜的地盘也是在同一区,后来被夏继承。
《竹书纪年》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十一年会诸侯于仍...十三年迁于河南。斟鄩在哪里有很多说法,但应该是在黄河北岸靠近仍的地方,他后来迁到黄河南岸也应该不跑太远。《左传》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就是说他一再失去重要诸侯支持,不久以后就灭亡了。他十一年和后期都在仍会诸侯,同位置在山东金乡的有缗氏战争,同汤大战于有戎之墟只能表示他的国都就在仍(济宁)附近。《竹书纪年》桀31年,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就是山东定陶,这是桀宠姬的父母国,也是在同一个地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商会诸侯于景亳。”北魏阚骃《十三州志》:“汤会诸侯于景亳即蒙之北亳也。”《水经注》引《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清代《曹县志·疆域》:“在汤陵东南三里,一曰景亳,一名北亳。”汤战胜后会诸侯以山东曹县为都城
《说苑·权谋篇》 "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夏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明年,又不供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后汉书·东夷传》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竹书纪年一再提到某夏王有某夷来朝贡,而商代也常有伐东夷记载。所以这九个东方夷族通常是同夏亲善而反商的。
看九夷的名字,风夷于夷就是封寓/封巨族,畎夷就是犬戎。其余各族当然也是同风姓族有关的。方夷也就是防夷,住在防地的风姓夷人,防风氏的后代。桀失去他们支持,就是他休掉妹喜后,蒙山氏同伊尹联合支持汤那件事。九夷之师不起就是最后夏桀失去了九夷的支持导致灭亡。
一百年前中国学者们已经相当一致地接受“夷东夏西,南有苗蛮“的说法,我觉得这个一分为三是不必要的,夏和苗蛮都从东方的夷演变出来;从山东半岛西迁的风姓族在嵩山华山地区形成华夏族,一部分很早就开始牧羊形成姜姓和羌人,姜姓一分支就是周人;而留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的少昊颛顼族群,其一分支祝融八族向西南迁移,在汉水一带的形成楚人,越过长江的形成苗人,各自保留了一些远古历史和传统。在后来的中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几样东西都源自东方:玉雕,丝绸,鼎,酒都是从东向西传播的,连制陶技术中,虽然彩陶是由西向东传播的,高级的制陶技术如蛋壳黑陶还是在山东开发的。这些科技西传是同风姓族人西迁关系密切的。
各分支族保留了部分远古传说也产生自己的版本,所以各个传说人物有在不同地方发源的说法。比如女娲黄土造人故事明显起源在陕西甘肃黄土高原地带,是那边的风姓族人后代把远古的回忆本地化了。伏羲女娲兄妹成婚故事主要是保留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间的,而在中原地带因为故事内容违反后来的道德观念限制了流通。炎帝故事保留在中原的主要是同黄帝争权战斗情节,而山海经内有关炎帝的个人情节是成为楚人的祝融八族的回忆。多个地方有历山/烈山/厉山纪念神农氏烧山故事,多地有舜初耕歷山故事:(1) 位於山西省永濟縣東南,又名雷首山、歷觀,上有舜井。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裴駰.集解。(2) 位於山西省翼城東南,上有舜王坪。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3) 位於山東省歷城縣西南,山上有舜祠,故又名舜耕山。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或稱為「歷山」、「千佛山」。(4) 位於山東省濮縣東南,上有陶墟,相傳舜耕陶於此。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瓠子河注。(5) 位於浙江省餘姚縣西北,有舜井。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裴駰.集解;虽然舜的活动基本是在东夷地区的,其他地区的故事只能是他后代迁移新地方后带去然后本地化。又如蚕神丝神故事,有黄帝妻嫘祖,帝喾女紫姑等不同版本。炎帝也有帝女桑,秦族有女修纺织时吞蛋受孕生大业等故事,虽然她们的女神身份不明确。马头娘/马明王,蚕从氏等蚕神故事比较独立,族群来源不那么清楚。
史记称炎黄大战在坂泉,不大可能是在燕山地区,因为那里太寒冷无法养蚕所不可能有玄女族支持蚕神献丝等情形。大战应该是在山东的临析市的板泉。黃帝都涿鹿,《路史-後紀》有注-“涿鹿在鼓城南”."鼓"其实是“彭”写错,而彭城就是江苏西北角的徐州,离山东板泉不远。当地的传说就有炎黄大战。黄帝生于寿丘,应该就是济北的寿张。母亲吴枢是山海經˙海內經提到:「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的吴权的后代。那里因为气候已经比较寒冷桑树稀少,所以有空桑,穷桑的名称,而后弈有穷氏也就是在那里发起的。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描述了传说淹死化为洛神的宓妃在穷石的生活,虽然已经转了地理位置去河南,这是黄帝族部分后人迁移用旧地名称呼新家乡果把祖先传说本地化的结果。后羿从穷石扩张阻止太康回国的故事,明显说太康在南不得渡河,所以后羿是派兵守在黄河北岸。
一般认为禹的都城在河南登封一带,也就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但现在还缺乏考古证据说禹本人在那里留下文物,而时间上看二里头比禹稍微晚了一点。4000到4500年前山东已经大量出现城堡,在河南山西的城堡比较零星,时间也稍晚,也就是说山东一带比较先进地出现集权组织,山西河南就迟了一点。山东也有很多同禹有关的本地传说。高密据说是禹的封地,高青和阳谷都有仪狄酿酒给禹喝的故事。迟几十年后,少康娘家有仍氏在宁阳;寿光就是夏后相支持者同寒浞支持者在潍河水军大战的地点,德平就是少康复国支持者糜起兵的地方,附近还有个镇就叫糜;少康母亲名后缗,那时就有个缗族在金乡。我们至少可以结论夏初那时夏族的重要支持势力分布在山东西部而不是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连启的竞争对手伯益,他的封地是山东的费所以有大费这个称号。他的后代就是秦族后来西迁,商灭亡后逃到陕西西南部,后来才成为周的诸侯。
《国语·鲁语》展禽说: “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所以先有有虞氏后有夏后氏都继承了一部分黄帝族在山东和河南东部开发的地盘。以后扩张到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不管是夏的主族还是一些分支,都能让夏文化在二里头一带蔓延。夏和后来的商向西,南方向扩张,正是引起更古老
的祝融八族逃避去汉水,长江各地区的原因,三星堆也极可能是部分人口迁入四川后发展的结果。从祝融八族的历史看,夏初的时候黄河南岸还是他们居住的地方,夏族商族后来才向那里扩张。
山东不被认为是夏文化重要中心的主要原因是那里没发现青铜。二里头遗迹的青铜器主要是酒器。武器和工具都很少。传说虽然有禹制九鼎等故事,考古证据基本可以否定它的真实性。那时青铜最发达的是甘肃的齐家文化地区,越向东去青铜越少,东部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反而在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有比较多的青铜。商代的大量大型青铜器是迁移到安阳地区后才有的,看汤的一些事迹他那时还没有开始用青铜,灭夏后也没有搬鼎这类故事,急急忙忙马上去搬走的是夏朝的玉器。
金属,城市和文字一向被认为是文明的证据,夏代西面有青铜东面没有,很自然地被用作文化中心在西部的证据,但这个看法对夏代早期肯定不合用,是否合用于后期也不是没有疑问的。如果用文字做衡量,那么山东龙山文化就比较多文字的迹象,较早有陶器刻符和骨刻字:
当时其他文物水准,下面也给一些例子
Penglai Mythology
蓬莱传说
web support-Asia Youth Media
we operate in palo alto CA and
Singapore
ph: 65-96623201
fax: 65-64652558
alt: 65-96539476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