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莱仙山故事十分古老。《山海經.海內北經》- 蓬萊山在海中。《史記.秦始皇本紀》- 擠人倫沛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太、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列子.汤问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这故事王逸张衡也有提到。楚辞《天问》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不很明确,但应该来自同一故事。
这些虽然是战国汉朝的书籍,记录下来之前应该已经在民间口头流传很久。道家把其中一些内容反映在自己的故事内,是唐朝开始的。比如吕洞宾等八仙的活动基本都是在中原而不是在山东半岛,但因为蓬莱仙山的故事多人知道,作者们很自然地把它们融入八仙故事内,产生蓬莱过海斗龙王等情节,吕洞宾自己也多次在诗中提到蓬莱瀛洲地名,连商丘附近吕祖庙所在的山也被称为小蓬莱。唐朝之前的小说很少蓬莱故事,葛洪,甘宝偶然提到蓬莱,但其角色并不重要。诗人反而注重多些,李白诗有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因为曹植诗中几次提到蓬莱。郭璞也用蓬莱同俗世仕途对比。李商隐那时吕洞宾去世不久八仙故事还没流传但"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我本蓬莱青鸟化,灵犀不与世人通""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一片非烟隔九枝,蓬峦仙仗俨云旗"。更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蓬山离此无多远,青鸟殷勤为察看”把昆仑山西王母和天台山刘晨桃源遇仙的故事统统算在蓬莱的帐上,也显示他感到蓬莱的魔力。
几个简单缥缈的口述蓬莱故事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华夏族的朦胧回忆,记得他们的祖先是从蓬莱发源的,即使那些古老的人事和生活方式已经不记得。本网站试图从各种大家熟悉的历史资料中寻找蓬莱的回忆。